科研進展
作為植物界中最大的屬之一,大戟科中的大戟屬(Euphorbia)包含約2000種植物,幾乎遍布世界各地,生境復雜,并且物種間形態(tài)變異幅度大或者高度趨同。一直以來,大戟屬的分類學研究,被認為是一項“硬骨頭”。與大戟屬最主要的現代地理分布中心——非洲相比,國產的大戟屬植物相對較少,共計70余種,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橫斷山區(qū)和西北干早地區(qū)。目前,圍繞該屬植物的野外本底調查還不足,前人的分類修訂工作年代久遠,尚缺少系統的國產大戟屬分類學研究工作。
2015年,華東植物愛好者蘇享修,在福建省鷲峰山開展野外植物資源調查時,關注到一種具粉紅色苞葉的大戟,當時暫定為東亞的廣布種——京大戟(Euphorbia pekinensis)。隨后的六年間,更多的野外居群在鷲峰山地區(qū)被陸續(xù)報道。其植株更為高大、具粉紅色苞葉等特征,能較明顯地與京大戟區(qū)分開來。
在武漢植物園王青鋒研究員的指導下,助理研究員魏能等人與福建省林業(yè)相關部門一道,圍繞該大戟屬植物開展了系統分類學研究。在充分的文獻查閱和標本比對基礎上,開展了形態(tài)特征和系統發(fā)育研究。由于其果實具疣狀突起,而杯狀聚傘花序的腺體無附屬物結構,該大戟植物能較為容易地被鎖定在大戟屬大戟亞屬中的澤漆組(sect.Helioscopia)。
形態(tài)上,該大戟植物與Euphorbia pekinensis和E.jolkinii最為接近,而主要的區(qū)別特征包括:高可達1.6米,地上莖不分枝,葉片大小(5-18×0.6-3cm),花果期的苞葉呈粉紅色,腺體4-6,綠色至黃褐色,腎臟狀圓形。從分子系統學的角度,研究人員基于ITS和ndhF序列信息,開展了澤漆組的系統發(fā)育樹的重建。研究發(fā)現,該大戟與E.micractina-E.fauriei構成的分支互為姐妹群(BS=95;PP= 1.0),然后與E.jolkinii和E.adenochlora共同構成單系(BS=100;PP=1.0)。該研究提出,澤漆組中的東亞已測序類群共同構成東亞分支(East Asian Clade)。最終,形態(tài)學和分子系統學證據均支持,該大戟屬植物為從未被記載的植物新種。
為紀念資深植物愛好者蘇享修先生對該新種發(fā)現和發(fā)表做出的突出貢獻,以及為推動華東地區(qū)植物本底調查所做出的努力,研究人員用蘇享修先生的名字命名該植物新種,即Euphorbia xiangxiui N.Wei,Q.Yu,G.X.Chen&Q.F.Wang(修大戟,中文名遵照蘇享修先生的意愿)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發(fā)表過程中,大戟屬國際同行不僅對該新種表示高度認可,而且還建議將該顏值頗高的大戟新種在世界內保育和推廣,進而更好地走入到公眾的視野之中。
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(32070231)、中-非聯合研究中心項目(SAJC202101)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公派聯合培養(yǎng)博士生獎學金的支持。研究結果以“A Remarkable New Species of Euphorbia section Helioscopia (Euphorbia subgenus Esula, Euphorbiaceae) from Jiufeng Mountains in Fujian Province, Eastern China”為題發(fā)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Systematic Botany上。
圖1 新種Euphorbia xiangxiui N.Wei, Q.Yu, G.X.Chen & Q.F.Wang的形態(tài)特征
圖2 基于ITS+ndhF串聯序列重建的大戟屬澤漆組類群系統發(fā)育樹(紅色類群為此次發(fā)表的新種)